|
最新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實施4月1日起實施的最新國家標準《GB 5749-2022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,代替了舊的《GB 5749-2006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。新的標準包含水質指標97項,分為43項常規指標和54項擴展指標。常規指標又分為微生物指標(3項)、毒理指標(18項)、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(16項)、放射性指標(2項)、消毒劑指標(4項)。 1.指標由42項變為43項。 2.刪除了微生物指標中的耐熱大腸菌群,毒理指標中的甲醛。 3.由原來的常規指標變為擴展指標:毒理指標中的硒、四氯化碳;一般化學指標中的揮發酚類、陰離子合成洗滌劑。 4.由原來的擴展指標變為常規指標:毒理指標中的一氯二溴甲烷、二氯一溴甲烷、三溴甲烷、三鹵甲烷、二氯乙酸、三氯乙酸,一般化學指標中的氨(以N計)。 5.指標名稱修改:一般化學指標中,耗氧量(CODmn法,以O2計)名稱修改為高錳酸鹽指數(以O2計),氨氮(以N計)名稱修改為氨(以N計)。 6.指標限值更改:包括毒理指標中硝酸鹽(以N計);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渾濁度、高錳酸鹽指數(以O2計);消毒劑指標中游離氯。 1.微生物指標:保證水在流行病學上的安全性,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蟲卵,以避免介水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。 其中,菌落總數是反應水質清潔程度的重要指標,但不能說明污染來源和傳播傳染病的風險程度。 總大腸菌群:總大腸菌群主要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糞便,還可能來自植物和土壤,是指示腸道傳染病傳播可能性的指標。 大腸埃希菌:作為糞便污染的指示菌,反應水體受糞便污染的程度。 2.毒理指標和放射性指標:保證水質化學組成安全,水中所含化學物質及放射性物質不得危害人體健康,不能引起急慢性中毒,不能產生潛在危害。 水體受到的化學性污染,主要來自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,使水體中存在各種有害化學物質,如砷、隔、鉻(六價)、鉛、汞、氰化物、氟化物、硝酸鹽; 氯化消毒作為我國主要水質消毒方式,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消毒副產物,主要有三氯甲烷、一氯二溴甲烷、二氯一溴甲烷、三溴甲烷、三鹵甲烷、二氯乙酸、三氯乙酸,另外,次氯酸鈉、二氧化氯消毒會產生亞氯酸鹽、氯酸鹽,臭氧消毒會產生溴酸鹽,應根據不同消毒方式選擇不同指標進行檢測。 3.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:確保水的感官性狀良好。 4.消毒劑指標:生活飲用水應經消毒處理,應符合出廠水和末梢水消毒劑限值和消毒劑余量的要求。 例如游離氯指標,為使飲水具有持續消毒能力,消毒加入的氯消毒劑,在發揮殺菌作用及與雜質反應而消耗之后,應有一定的剩余,即其既有最高限值又有余量要求。次氯酸鈣、氯胺、臭氧、二氧化氯等消毒方式有對應的不同消毒劑指標。 總 編 輯:高鳳福 副總編輯:劉志飛 殷 瑛 責任編輯:李連杰 值班編輯:白慶姝 作 者:梁勝男 張傳福 刊 期:第 136 期 來 源:本刊原創 投稿郵箱:PLACDC2020@163.com |